巨头金融大调整
本报记者/李晖/北京报道
未来几年内平台型公司金融业务的调整方针正在加速清晰。
近期证监会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指引》以支持“硬科技”为核心目标,实行分类处理和负面清单管理,特别新增“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几乎在同期,央行等四部门也对其他平台企业从事金融业务指明原则。金融为本、科技赋能,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框架,不使科技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保护色”。至此,平台企业的金融业务明确纳入监管轨道。
在市场人士看来,从资本市场路径到公司架构、业务细节等多方面围紧监管篱笆,大金控的监管思路已成为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头部企业的主流要求,未来相关公司合规与监管成本将会大幅度提高,不仅扩张速度将显著放缓,战略也将面临重大调整。
资本市场风向已变
“我们原计划今年三季度申报交易所,但科创板肯定是不行了,还不知道后面的情况。”一家主营支付+类金融业务公司的内部人士上个月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虽然彼时交易所负面清单尚未披露,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因素,资本市场风向已经有变。
上交所网站及公开信息,目前正在申报科创板的金融科技概念公司包括银联商务、连连支付;申报但已终止(中止)的包括蚂蚁集团、微众税银、京东数科、中数智汇;正在酝酿冲击A股但未公开明确是否选择科创板的包括马上消费金融。
从历史数据看,虽然原因各异(或无明确原因),但至今尚未有任何一家金融科技概念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而在被列入负面清单后,市场预期进一步下降,在A股转板或是寻求境外上市,将成为大概率选择。
对于接下来是否有“转板”计划,目前正在申报的两家公司尚未有进一步消息传出。银联商务向记者表示:目前公司上市相关事项都在有序推进中。
一位北京律所合伙人向记者表示:转板对企业的准备工作成本预期时间都有影响,不排除一些企业当初就是几条腿走路,几个方案同步推进都有可能。而估值则受到不同板块的影响较大。
此前金融科技公司纷纷选择科创板,一方面在于其对企业盈利情况、特殊股权等结构公司宽容度较高,另一方面也在于科技属性加持下估值优势非常突出。上交所高管在去年11月披露的官方信息显示,彼时科创板的平均市盈率为54倍,远超其他板块。
而随着上述指引基调明确,以及信贷类业务监管环境变化,金融科技类公司的界定和估值体系面临调整。
对于如何界定“金融科技”,交易所方面尚无明确标准。不过从目前A股相关概念公司看,至少包括以银行券商IT、智能POS、ATM、银行卡芯片、税控、数字认证、信息服务、大数据、第三方支付等为主业的公司。虽然涵盖的类型繁杂,但整体看,多侧重主营软硬件及数字信息服务,业务偏向B端,以服务金融机构和金融、财税市场的服务费和软硬件销售费用为主,不涉及或承担信用风险,少数几家控制支付牌照或参股消费金融公司,但规模和影响有限,相对“科技”属性更强。
对比此前在港美股上市的金融科技概念公司,则以网贷、信贷、助贷、支付等明显从事金融、类金融业务的公司为主,主要收入来自金融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多需承担一定信用风险或交易风险,相对“金融”属性更强。
而平台企业的金融业务则一定程度囊括了上述两类金融科技公司的特点。中泰证券在分析典型平台企业时就指出,该类公司短期估值受挫后,未来估值提升的三个来源:一是借贷模式向征信及技术服务的转变;二是非借贷收入占比提升(轻资产的理财、保险,以及海外支付和商户服务);三是创新业务发展。
大金控趋势
在资本路径受到重大限制之外,资本约束面临的压力对金融科技行业更为立竿见影。按照《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申设金控公司的企业,实缴注册资本额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且不低于直接所控股金融机构注册资本总和的50%,并且需有能力为所控股金融机构持续补充资本。
按照上述规定理解,金控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那么其旗下所有控股的金融机构合计注册资本规模不能超过100亿元。如果突破就必须追缴资本金。这也是市场普遍认为影响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扩张规模的关键。
在蚂蚁集团被要求整体申设金控公司后,哪些平台企业还有可能受到《办法》制约业界高度关注。
严格意义上,如果仅以《办法》中提及的五大类金融机构类型为参考依据,目前包括腾讯、京东、百度、小米、美团、头条等主流平台企业并不严格符合“控股或实际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相关要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办法》对金融机构定性中还包括第六类——“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机构”。由于该类别的开放性,这也为哪些公司需要申设金控公司带来不确定性。如果从整改样本、业务规模与实质以及市场影响看(比如支付牌照在平台型公司展业中的重要角色),市场仍存争论。
以另一家平台企业腾讯为例,相比阿里系的金融业务比较集中地归拢在蚂蚁集团,腾讯的金融业务一直较为散乱——其支付牌照主体为财付通,属于“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业务线”(即FIT,腾讯金融科技),但明星产品微信支付由微信团队掌控,另一个现象产品微粒贷来自微众银行,上述种种业务是否需要归拢并单独设立机构,颇具想象空间。
今年3月,腾讯管理层在业绩会上回应相关市场传言时表示:“金控公司本身对业务的影响是中性的,主要是改动组织架构。它确实涉及到组织变革,但它并不真正影响业务。真正影响金融科技企业的是那些逐步出台的规范贷款行为的法规,过去几个月有很多的规定已经落实到位。”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从监管对蚂蚁集团提出的要求看,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通过将部分关联紧密的技术服务与金融业务区隔,实现灵活展业的方式操作难度较大,整体申设金控公司有望成为主流。“预计不仅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等典型金融机构,还有支付、征信等都将被纳入金控认定的业务范围。”
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彭凯向记者表示:“穿透式监管”往往关注业务实质,如果一家互联网公司,本身金融板块布局相对限缩,不符合数量层面的要求,其控制的金融机构本身也面临强监管、风险可控,那么也没有必要对金控公司的界定扩张,引发监管难度和监管成本提升。
业务转舵进行时
虽然目前具有整体申设金控公司条件的平台型企业不多,但具体业务甚至公司战略方向的调整已经是板上钉钉。
根据监管对典型平台企业提出的整改方向,包括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纠正在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等违规行为、依法持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控制高杠杆和风险传染、管控重要基金产品流动性风险等。虽然程度不同,但上述问题在其他平台企业中同样存在。
其中,对以支付起家的巨头而言,断开支付链路中的不当连接,纠正支付嵌套信贷的违规行为首当其冲。对于“支付嵌套信贷”,一位支付清算机构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整体看指的是将平台关联的金融产品前置到支付环节,混淆了支付和信贷的边界。
对于不当连接,从业务形态看,一个指标是在交易链路中平台通常会在支付环节推荐、置顶甚至默认平台自营的信贷产品,除了市场常见的蚂蚁花呗,目前还存在美团月付、微信分付、滴滴月付等类似产品,上述产品均嵌套在支付入口。
这种方式的隐忧在于资金流通难以穿透。一个典型方式是,通过扫描商家收款码后,付款方通过转账形式从余额、余额宝、花呗将资金转入商家相应账户。而在微信支付环节,则可以通过商家收款码形成资金在双方零钱、零钱通(货币基金产品)、分付(类似花呗产品,目前定向开放)之间流通的情况。上述方式形成了资金在平台公司“体内循环”的实质,使得很多交易无法经过银联和网联的清算环节。
前述支付清算机构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如何打破支付嵌套信贷没有官方说法,但个人理解是除了信用卡之外的信贷工具都不应该作为一个选项出现在支付环节。
相比支付嵌套信贷的整改仍未见实质进展,互联网贷款、存款以及网络小贷的相关规范去年以来已在行业陆续落地。经营主体增资、存款产品下架、联合放款比例调整等一系列业务已经在推进之中。比如去年年底以来,京东科技、小米参股朴道征信,滴滴参股杭银消费金融等,均是近一步寻求合规展业的资质。
小贷行业资深从业人士嵇少峰认为:在信贷层面,随着相关规定落地,中小银行受困于跨区域与一级资本净额比例等约束,将会把合作焦点集中在头部企业,而头部企业则受困于大金控监管及对联合贷款杠杆率的限制,在合规的过程中很大可能会失去快速增长的能力。除信贷外,保险、理财、基金也均在监管设计之中,大数据、个人征信、反垄断也将一一落地,如何准确理解并预判金融监管动作与趋势,将成为金融科技公司的首要战略任务。
责任编辑:王婷
原标题:巨头金融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