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媒:动辄就讲“对华竞争”有两大弊端,美国应吸收“韬光养晦”精神
美国《世界政治评论》网站5月26日文章,原题:拜登动辄讲“与中国竞争”的弊端 上周的“美国与崛起中的中国竞争”地缘政治秀中,拜登驾驶一辆福特皮卡。他想利用此次参观来证明不仅“美国回来了”,且能在竞争中打败最大对手中国。总统谈的是如何恢复美国的伟大,频频提到的却是中国。他还多次渲染“中国力量的幽灵”来为自己的政策撑腰。
打败中国如今成了美国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投资的原因;中国还是(美国)重返月球及探索火星背后的驱动因素;增加全球新冠疫苗供应的原因,是中国而非疫情本身的影响……近来,拿中国说事,为(美国的)各种竞争找借口的情况十分普遍。但如果这种为制定政策而找理由的方式大多是错误的呢?
在西方,至少在上世纪60年代笔者小时候,一些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涉及操纵性地引用虚假的、莫须有的威胁,其中最有名的是“狼来了”。此类故事的结局通常对进行操纵或夸大威胁的一方不利。笔者越来越怀疑,过度使用中国作为美国政治阶层心中任何事情的动机或理由,可能变得越发乏味并失去效果。 五角大楼与像中国这样强大的国家竞争意味着什么?这是否会让美国重回肯尼迪时代——当时苏联被想象成每个领域的威胁,而美国须做好准备“付出任何代价”与之竞争?对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不应该这样。
首先需对美国有限资源的最佳使用方向理性评估。各种民意调查表明,用中国代替伊索寓言中的狼,已失去一些人所想象的激励作用。事实上,正如一项调查发现的那样,与欧洲的竞争同与中国的竞争一样,都是美国公众关注的。
应抵制试图利用中国作为各种政策背后动机的冲动,第二大明确理由是:如此行事,会增加制造敌人的风险。如果击败中国成为美国的全部目的,可以想象这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
邓小平曾说“韬光养晦”。这句名言可翻译为:怀着目的埋头苦干,不提自己的雄心和对手。今天,美国最好吸收这种精神。这意味着需不懈地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使美国成为更好的地方——更公平、更开放和更平等的社会。若能做到这些,不必不断提及对手或无谓地加深国家间的敌意,美国可能就会发现在赢得朋友和影响民众方面取得更大成功。
最后一点涉及扩大对华合作的方法。只要有想象力和政治勇气,此类机会比比皆是。抗击疫情就是个例子。世界为何要关心美中在如此大规模的公共卫生灾难中谁领先或获胜——特别是在如此多的人依然未得到保护的情况下?
太空探索是另一潜在合作领域。美苏当初能合作,为何华盛顿与北京就不能?拜登政府应伸出建设性合作之手,或许会发现通往许多可能性的大门被打开。或者美国可继续高喊“狼来了”,看看这次故事是否有个好结局。(作者霍华德·弗伦奇,乔恒译)
责任编辑:李思阳
原标题:美媒动辄就讲对华竞争有两大弊端美国应吸收韬光养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