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00万人口再出发 成都高质量进军世界城市
本报记者/党鹏/成都报道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成都作为国家的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集合城市,四川省的主干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民族复兴的城市责任和光荣使命,对成都来说义不容辞。为此,成都以创新发展培育新动能,以协调发展构建新空间,以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以开放发展厚植新优势,以共享发展开创新局面,坚持将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到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在城市能级、发展方式、治理体系、生活品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就此,《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对成都这座超过2000万人口城市,如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进行了深度解析和分享。
10年时间,成都以693万人口的净增长,证实这座城市的实力。
最近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2000万大关,达到2093.8万人,比2010年增加693万人。由此,成都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的国家中心城市,常住人口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第四。
在成都看来,这样的一个特大型城市,更需要着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底板支撑。为此,成都将2021年确定为“高质量发展攻坚年”。
按照成都发展规划,到2050年,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如今,随着这座城市人口突破2000万,正全力向世界城市迈进。
成渝双城经济圈释放潜力
5月26日,一个新消息传来:国家发改委宣布启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成渝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一起,纳入国家枢纽节点布局。
成渝双城经济圈,一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一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3200万。两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已经显现。这也是过去一年多来,成渝地区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最真实的写照。
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正式印发两批项目清单,共31个、总投资约5563亿元。这批项目中,既有南充至潼南、内江至大足、资中至铜梁等提升川渝毗邻地区互联互通水平的重大交通项目,也有重庆西部电子电路产业园、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等产业项目。
在2020年推出的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基础上,还滚动安排了2021年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总投资1.5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15.7亿元。
截至4月底,67个重大项目已开工52个,1~4月完成投资148.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71.6亿元。
与此同时,成都正在加快向东拓展。目前,东部新区在“人城产”的思路引领下,建设已经初步形成规模。由此,对于2000万人口的成都来说,再造一个产业成都,从而进一步破解资源配置与均衡发展的难题。
为此,成都将今年确定为“高质量发展攻坚年”,提出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动城市工作重心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从追求速度向完善功能转变,从追求规模向提升品质转变。
近日,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布的《2020年成都及各区市县高质量发展态势分析》报告显示,2018~2020年,成都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排名逐年稳步上升,2020年已升至第6位。此外,成都各区(市)县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明显提速,区(市)县差距进一步缩小,整个成都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凸显。
“成都市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行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的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过去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演变成了现在的国家中心城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利民表示,成都是非常令人向往的一个城市。
产业开启大城市动力引擎
“过去,为获得一款发光材料,我们得从国外采购,占用了不少生产成本。”京东方科技集团成都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底,京东方的一家上游企业——出光电子材料(中国)有限公司在成都实现量产,两家公司之间车程仅5分钟。
如今,按照“设备—材料—制造—应用”链条,已有出光、路维光电等30余家上下游企业在成都京东方周边集聚,形成国内较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据测算,在“十四五”期间,这一产业生态圈的企业将达到100家左右。
包括新型显示器在内,成都目前已经构建了14个产业生态圈,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正在构建之中。其中,成都基于北斗系统载荷运载关键器件测控终端等全产业链达到了300多家,相关核心技术产品在地震的预警和监测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这样的生态圈正在成都的66个产业功能区日渐成长,并成为成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和支撑。
“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在细分领域构筑国际一流的产业生态和环境优势。”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将原来133个工业园区整合成66个产业功能区,实现“人城境业”,实现“三生”融合,同时实现职住平衡,以产业功能区的模式推动产业的布局,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目前成都正在持续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个万亿级产业,不断壮大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千亿级产业,此外还正在研究积极培育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北斗星链、合成生物等产业集群,构建未来产业增长的新引擎。
不仅如此,成都还持续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重庆共同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和西部金融中心等。
此外,成都正在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形成“一核四区”的布局,围绕空天技术、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生态环境五大领域规划建设天府实验室,积极打造四川版的国之重器。
“我们还将利用机场和铁路着力优化国际班列的路径和节点布局,加快建设中国欧洲中心等平台建设,努力拓展促进适铁、适空、适欧、适东盟的中高端产业集聚和发展,并且协同带动金融、法律、通关、税务、会展等外向产业全链条成形成势。”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由此不断深化成都高水平的开放。
就此,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认为,质量的高低,本质上就是科技含量的高低、强弱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素养和创新的能力,这决定一个城市到底是高质量还是低质量,质量怎么样。“基于成都良好的科技教育资源、人才资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2000万人打造幸福城市
显然,人口的增长,正是成都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能力的证明,也是这座城市影响力的证明。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在人均道路、学位、医疗资源等建设上,需要按照实际服务和管理的人口来配置,这正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需要解决的课题。
“因为成都是一座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成都市相关领导表示,“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强化经济运行、公共卫生、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食品药品监管等重大领域的风险识别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做强全域的感知、全局洞察、系统决策、精准调控的城市大脑体系,要努力提升城市智慧韧性安全水平。”
在成都看来,除了做好城市治理提升城市任性,更重要的在于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此,在今年初,成都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都相关领导表示,“我们理解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不仅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工程,增强城市发展战略优势的筑基工程,我们统筹城市长远发展和市民现实需求,着力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中为市场主体成长创造发展机会,为新兴产业培育提供应用场景,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
按照计划,十大工程涉及民生、发展、建设、治理等方面,从居民收入、生活竞争力成本、青年创新创业、生态惠民等方面做了细分,并计划在2021年实施项目339个,总投资近9000亿元,涉及社会资本超2000亿元。
这其中,公园城市建设已然是成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屏障”。当前,成都正在建设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1.6万公里的天府绿道体系,亮出最大城市天际线,引入雪山美景,成都是全球罕见的能够看到7000米以上级别雪山的特大城市。
“这是一座包容、多元、休闲的城市。”从台湾到成都创业的牙医许君豪告诉记者,这十多年来,成都地铁从无发展到十几条,绿道公园越来越多,吸引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的人才也越来越多,“能够在成都创业而且能够稳定发展,我觉得很是幸福。”许君豪说。
责任编辑:王婷
原标题:2000万人口再出发成都高质量进军世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