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冯夷
来 源:扑克财经
熟悉我的人知道,在投资过程中,我很少下煽动性的论断,部分是胆小怕锤,这一百来斤禁不起众人鞭挞,上一回还是去年年中对赛轮、玲珑轮胎戴维斯双击的看好。原因很简单,投资是一道统计概率题,单个投资决策始终具有不确定性,哪怕1992年索罗斯、德鲁肯米勒狙击英镑,决策所下的功夫也不到后续追踪的1/10。
关注农产品的人少之又少,哪怕农业专家,知识面往往也极狭窄,各大券商研究所的农林渔牧组是知名的“孤儿组”“养老观光团”。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造假极其容易,有时候甚至不用造假,生产企业自己也搞不清楚产量、质量的具体情况,獐子岛只是行业的一个细小缩影。所以一二级市场很多投资公司都有三不投:不投农业(数据不靠谱),不投材料(知识不可积累),不投环保(捆绑政府难风控)。
券商研究农产品的角度也和商品期货不同,他们更关注企业经营的好坏和行业的变化,但农产品本身看天吃饭,价格暴涨暴跌轻轻松松,企业经营对业绩的那点加权远不如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大,比如过去几个月唱多牧原股份的研究员有多斩钉截铁,现在就有多自闭难堪。从经营的角度看,当然是猪周期适度下行有利于行业集中,但周期性行业普遍重资产、高负债运行,谁也不知道下一位现金流断裂的大哥是在座哪位。
农产品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个是周期性的波动。
从小里说,搞过农业、种过田的都清楚,农产品普遍有大小年,产量高一年低一年依次往复。
有句开玩笑的话形容的很形象:农产品大小年的幅度和作物的高度成正比。埋地里的红薯、土豆周期性比较弱,挂树上的水果,大小年非常明显。
往大一些说,农产品普遍有自己的种植周期,一般3-4年。
宿根(一茬根可以用3年,不用重复播种)种植的甘蔗,和轮作(补肥,缓解土地疲劳)核心品种大豆的周期性尤其明显,下面两张图,不少人在公开场合展示过,但每一次看,我都深受触动,因为实在太完美了。
豆粕期货上市以来走势
50个月左右的周期一目了然
白糖期货上市以来走势
白糖周期性比豆粕还明显,33个月竖线,几乎完美对应高低点。
农产品的供应在短期高度灵活,毕竟季种年收,在长期也很容易调整,伺候过农产品的大致都了解,多施肥、精耕细作、替代种植,产量是很容易上去的,增产10-20%轻轻松松。这也是为什么长江流域的水稻单产这么高的原因,毕竟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农作物都是粗放式管理的,肥料也不会像我们这么便宜,补肥都不够,何况其他。
消费上农产品反而弹性不大,我们不可能因为糖价便宜就多吃,糖价贵就少吃。所以需求端的波动,往往要靠猪周期之类驱动,大豆的需求波动为什么在粮食作物中首屈一指,就是因为中国猪周期波动大的带动。所以研究大豆、玉米,和其他农作物会有比较大的区别,它不全是供给(种植)驱动,需求端也很关键。结果就是,大豆、玉米的库存消费常像一个追随同步指标,而不是行情的领先指标。
大豆库存消费比和行情同步
如果说,工业品是产能周期驱动,那农产品就是种植周期驱动,但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节奏,都遵照库存周期。从过往看,供需平衡表在长期很有效的,商品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一般用供需平衡表观察5-15年内的商品趋势。但在2-4年的时间内,平衡表须让位于库存周期。
先看大豆,研究大豆必看猪周期,
2005年后四轮猪周期
从生猪产能变化看,猪周期还处在被动上产能后段,真正濒临亏损也就今年5、6月份开始。因为第一份工作的原因,我对国内的生猪和饲料市场的了解,可能在大部分研究员之上,我的理解是,猪周期是不可阻挡的,因为现在开始调整小猪、母猪的产能,看到效果也在1-2年后。这就像反射弧极长的人,它的所有行为都是一刻钟之前的决定。
所以美国CBOT的生猪和鸡蛋期货,做着做着就没人做了,尤其是鸡蛋,因为周期太容易预测了,期货市场失去了意义,大连鸡蛋期货也很有些这个意思了,行情都在合约价差里面。
研究大豆,自身的种植周期和猪周期,如果二者冲突的话,除非极端情况,一般选猪周期。比如现在库存消费比已经在高位了,但猪周期刚刚走一半,下半年80公斤以上的大猪存栏暴涨(一般105-115公斤出栏),大豆消费会有很大的上升,不考虑北美和拉美的旱情,美豆的价格显然也还没有见顶,如果美豆冲到1700、1800以上,国内豆粕期货冲上4500几乎板上钉钉。
豆粕走势刚刚“突破”了收敛三角
这个猪周期还叠加了生猪企业抢占行业高地的原因,牧原、正邦、天邦等养猪巨头凭借资本市场的看好(龙头整合行业),手握大批资金进行逆周期的产能扩充,所以这波生猪的底部肯定比想象更“缠绵”。
就像美国八十年代猪周期从3-4年延长到7-8年的转折期间,走出了一个非常漫长的猪价底部区间,足足12年,约等于之前3个周期的长度。
这个过程结束后,美国生猪尤其是母猪产能,全部整合到史密斯·菲尔德(双汇收购)、胜利食品、seaboard foods、嘉吉几家内,其他所有小散户被淘汰出局。所以不要现在轻易去做空豆粕,因为猪周期几乎不可能重复过去3-4年的模式,资本入场扭曲了周期,要丢掉旧的理解重新开始。
如果说大豆是一个需求端主导的品种(所以靠近生猪消费的豆粕,周期比大豆规律),那糖就是纯粹供给端主导的。在农产品里面,它们恰好是两个极端,仿佛初中物理课上的“理想状态实验”。
甘蔗是一种宿根植物,根系可以连续两三年发芽,不用每年都翻地播种,所以一旦增产或者减产,就会持续2-3年,差不多30个月左右,正好契合盘面33个月的周期。
这也提醒了我们,研究一个品种,走势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走势和基本面一体两面,基本面没发现的规律可以很容易的在走势中发现。
白糖的库存消费比对走势有很强的指引
白糖是典型的“大单品小品种”。
比如国内,14亿人一年吃掉1400万吨糖,正好每个人10公斤,以广西亩产350公斤(8-10公斤甘蔗产一斤糖)糖计算,差不多4000万亩土地(还不挑平原)就可以养活中国,和动辄上亿亩的主粮相比微不足道。低纬度适合种甘蔗,高纬度可以选甜菜,单产差距也没有那么大。所以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糖料自给率都很高,进口只是作为一个补充。主要出口国也只有两个:巴西、泰国,其中巴西一年产7亿吨甘蔗,大部分被炼化为燃料乙醇而非白糖,这就和原油关联起来了,前面的文章我也说过,糖价的下限由原油决定,上限由供需决定。
白糖生产的人力成本在农作物中首屈一指,广西吨糖成本5000元人民币,一墙之隔的缅甸不到2000,军阀们的自留地甚至不到1000。
这么大的成本差距,为了保护本国糖料生产,在这个后关贸总协定时代,0税国家一大堆,白糖进口税5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依旧比比皆是,我国一度收到了140%以上(95%惩罚性税+50%配额外税),堪比跑车、手表等舶来奢侈品。
各国国内的糖价只是趋势相同,在具体价格上各有不同。
2013年后国际糖价和内糖脱节
我们之前提到过,白糖是一个纯粹供给端主导的农产品,之前的图表清晰的提醒我们,国内和国际白糖的库存消费比已经跌到了10年最低。
现在国际原糖比大豆弱,一者因为2016-2017年白糖价格涨更高,增产更多,拖累了现在,二者白糖全球贸易流通规模小,金融属性在主流农产品中垫底,一旦供需失衡上涨,往往是波段式的疯长,但脱离基本面超涨,也很容易暴跌,行情曲折性在农产品中独一份,只有水果期货可比,波段操作远比做趋势更容易获利。
33月周期将至,库销比10年最低,纯供给主导,不管拉美旱情发生不发生,白糖牛市可能都在路上,30美分左右大概率才是这波白糖牛市的归宿:
两个前高可能是重要的节点
农产品的超长期走势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区间波动,因为价格上去之后,产量还是比较容易上来的,需求端的波动也比较小。所以在1970-2000年期间,大豆的走势几乎在400-1000美分之间震荡,顶底规律程度堪比上下班打卡。
把时间拉到100年,农产品价格差不多每25-30年上一个台阶(棉花除外)。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这波农产品的顶部不太可能大幅超越前高,1800左右是美豆的顶,30左右是国际原糖的顶。
美豆在400-1000美分震荡了30年
农产品的超级周期,如果标准是2004-2011年那样“跨越区间”的超级行情,我可以肯定的说,现在没有,5-10年内也不会有。但如果是30年震荡区间内的从顶到底,从现在的逻辑看,确定性非常高。巴菲特说过:天上掉馅饼的时候,请用水桶去接 而不是用顶针,我觉得现在的机会,尤其是糖期货和股票,值得投资者搬出祖传的小水桶了 。
责任编辑:陈修龙
原标题:农产品离超级牛市还有多远